专业号

一、基本概况

1.保护范围

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敦煌西部,西邻库姆塔格沙漠和罗布泊,南接阿克赛哈萨克族自治县,北连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哈密市,地理坐标为:东经92°45′~93°50′,北纬39°45′~40°36′。保护区总面积66万公顷,约占敦煌市土地总面积的22%,其中核心区19.8万公顷,缓冲区14.575万公顷,实验区31.625万公顷。主要保护范围包括湾腰墩、天桥墩、土豁落、马迷兔、清水沟、火烧翻、后坑子、盐池湾、崔木士沟等区域。

2.机构建制

保护区于1992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为省级自然保护区,2003年6月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2005年经省编委、省林草局批准成立机构、组建队伍,保护区管护中心是隶属省林业和草原局管理、省财政全额拨款的县级建制事业单位。管护中心内设办公室、组织人事科、计划财务科、保护监测科和科研管理科。下设玉门关、芦草井、土梁道、崔木土、多坝沟、后坑六个基层保护站。

3.职能职责

管护中心主要职能:负责贯彻执行国家和省上有关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法律、法规,制定各项管理制度,并组织实施;负责调查保护区自然资源并建立档案,组织环境与资源监测,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;组织和协调有关部门开展科学研究和推广应用。

保护站的主要职责:负责监督执行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、法规,负责完成管护中心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;负责组织辖区内资源调查等工作,组织森林资源巡护与监测;负责辖区内林地管理、林政稽查等护林防火等工作;负责辖区内有害生物监测、防治;负责辖区内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抢救、保护工作;负责向辖区内群众宣传保护区及林草法律、法规。

4.保护对象

保护区属于“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”自然保护区,主要保护对象为湿地生态系统、荒漠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。

5.地质地貌、土壤、气候

保护区平均海拔960,区内地势南北高,中间低,自东向西微倾斜,区内海拔最高点为卡拉塔格山海拔2238米,最低点为弯腰墩一带,海拔820米。保护区属敦煌盆地的一都分,为河西走廊的最低点,是汇集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盆地,地貌主要有沙漠、戈壁、裸石山地、湿地草丛和荒漠植被区五种类型。土壤分风沙土、棕漠土、盐土、草甸土、沼泽土5种类型。保护区位于库姆塔格沙漠前沿,属典型的大陆性暖温带极干旱气候区。气候特征是降雨量少,蒸发量大,水源短缺,空气极为干燥,日照时间长,热量资源丰富,温差大,无霜期短,冬季寒冷,夏季炎热,大风沙尘天气较多,年均气温9.9℃,年均降雨量39.9毫米,年蒸发量2486毫米,相对湿度40%,干燥度18,全年日照时数3246.7小时。

二、自然资源概况

1.湿地资源

保护区是干旱荒漠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蓄水库。湿地面积3.5万公顷,其中灌丛沼泽1.03万公顷、沼泽草地2.21万公顷、其他沼泽地0.02万公顷,内陆滩涂0.23万公顷。春夏时节,低洼地形形成大面积的季节性积水,植被中芦苇群系是面积最大、最典型的植被类型、在季节性积水的湖盆区,形成了沼泽型芦苇群落。

2.林草资源

保护区林地面积2.43万公顷,其中,灌木林地2.33万公顷,其他林地0.1万公顷;草地面积3.59万公顷,其中天然牧草地0.024万公顷,其他草地3.56万公顷。

3.植物资源

保护区共有种子植物约80种,由于保护区气候干旱,本地植被以超旱和旱生植物为主,木本植被较少。乔木树种仅有胡杨和梭梭,主要是超旱生和旱生灌木、半灌木和小半灌木,如:膜果麻黄、裸果木、多枝柽柳、白刺、沙拐枣、苏枸杞、霸王、罗布麻等常组成荒漠植被的建群种;草本植物中,芦苇、骆驼刺、甘草等常组成盐化草甸的建群种。

4.动物资源

保护区内野生动物有196种,其中鸟类141种,哺乳类32种,鱼类8种,两栖类2种,爬行类13种,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野骆驼、普氏野马、黑鹳、金雕、大鸨、荒漠猫等11种,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鹅喉羚、大天鹅、雕鸮、赤狐等39种。保护区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候鸟迁栖地之一,也是我国野路驼的主要分布区。

5.水资源

保护区的主要径流是疏勒河、党河及南湖泉水,因多种原因现基本断流,其次还有山水沟、西士沟、崔木土沟、多坝沟、小多坝沟、八龙沟等8条沟谷,多在夏季向区内排洪。现保护区内湿地的主要水源由地下潜流提供,西祁连山和东阿尔金山的雪山融水渗入地下,经过地下潜流,在低海拔的地区以泉涌的形式溢出活渗出地面,形成大面积的季节性沼泽型湿地。保护区湿地分布区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,部分区域泉眼较多,四季不竭。

三、保护区发展目标

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为基础,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中心,维护敦煌绿洲生态环境的持久稳定,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。重点加强对保护区内自然湿地的保护管理,努力恢复湿地的自然特性和生态功能,逐步扭转自然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下降的局面;加大对荒漠化的防治力度,保护和恢复荒漠植被,提高林草覆盖度,遏制土地沙化势头,保护好现有珍稀动植物资源,减缓保护区内的濒危野生动物种群下降趋势。以科学管理为手段,实现保护、科研、宣教相结合,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、局部与整体利益,适度发展林下经济,把保护区建成保护到位、利用合理、管理有序,具有自身特色的保护区。

林业草原大数据建设平台
京ICP备09013815号
基于E-file技术构建